四野战史58 解放海南岛作战方针的确立

发布日期:2025-06-24 01:13    点击次数:200

一、海南岛的地理情况和渡海作战的有利条件

1949年12月14日,广西战役胜利结束,华南地区除海南岛、万山 群岛和西沙、南沙群岛等岛屿外全部解放。在华南大陆未被歼灭的国民 党军残余力量,除一部逃至万山群岛外,大部逃到海南岛。逃往海南岛 的国民党军,与该岛原有守军纠集在一起,重新组织防御,企图长期控 制该岛,与台湾、舟山、金门、马祖、万山群岛等岛屿构成一条封锁大 陆的锁链,幻想爆发,待机反攻。为了歼灭海南岛上的 国民党军残余力量,解放全华南,圆满完成中共中央军委赋予的光荣历 史任务,四野前委根据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指示,决定以第40、 第43军并配属加农炮、高射炮各1个团与工兵一部,共10余万人,组 成渡海作战兵团,集结于雷州半岛,由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政治委员 赖传珠、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洪学智统一指挥,在琼崖纵队配合下, 发起海南岛登陆战役,解放海南岛。

海南岛(亦称琼崖,今属海南省)位于南海西北部,面积33920 平方公里,人口300万,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西临北部湾,与越南隔海相邻;东与菲律宾、南与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隔海相峙,是中国南部海上屏障,为粤桂两省之 重要门户和中国国防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琼州海峡宽11海里—27海里(20公里—50公里),从雷州半岛乘 木帆船起渡,顺风顺流5小时至7小时可抵达海南岛;若不顺风而顺流, 以人工划桨一夜也可到达对岸。12月至翌年3月间,多刮北风和东北风, 4月谷雨节令以后,以东风和东南风居多。琼州海峡每日两潮,涨潮时海 潮由东向西流,退潮时海潮由西向东流,流速每小时13.5海里(25公里)。 因此,乘木帆船渡海登陆,4月谷雨前是最佳时机。5月以后,风向不定, 航渡困难较多。

海南岛有1市、17个县,海口市为海南岛的首府。地形,中部为山 区,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雄峙中央,逐步向南延伸,形成中部和东南部 的热带山岳丛林地带,村庄稀少,道路崎岖,交通不便,不适宜大兵团 作战。环岛海岸线长1584公里。沿海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交通较 方便。其中琼山、文昌、琼东(今并入琼海市)、乐会(今并入琼海市)、 万宁、陵水、崖县(今三亚市崖城镇)、临高、澄迈、儋县(今儋州市新 州镇)、昌江、感恩(今并入东方)等沿海各县,海岸多为沙质,除少数 地段多礁不便登陆外,大部分沿海地区,不但中、小木帆船均可靠岸, 而且在登陆后均能向纵深发展。这就给渡海登陆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地理 条件。但是,由于该岛环海有许多天然良港,诸如秀英港、清澜港、三 亚港、榆林港、八所港、乌石港,都可停泊中、小型舰艇,既便于国民 党军建立海军基地,封锁琼州海峡,又便于国民党军在情况不利时从这 些港口乘舰艇撤逃台湾。这也给渡海作战兵团全歼岛上的国民党军造成 了极大的困难。

海南岛是具有革命斗争光荣传统的地区,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 坚强的人民武装。这支人民武装是以1927年海南岛农民起义的队伍为基 础组建起来的,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艰难曲折的 斗争,创建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和沿海游击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它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的番号,冯白驹任司令员兼 政治委员,辖第1、第3、第5总队,共10个团,约2.5万人( 琼崖纵队人数,1950年1月以前的统计为1.5万人。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和琼崖纵队武装斗争史办公室认定为2.5万人。)。至1950 年1月,琼崖纵队解放了占全岛面积2/3的地区,人口占全岛2/3。这支 根植于海南岛人民之中的革命英雄部队,是配合和支援渡海作战兵团渡 海登陆作战,解放海南岛的重要力量。

二、国民党军防御方针和部署

据守海南岛的国民党军,为广东战役溃逃的余汉谋集团第32、第 50、第39、第62军残部,连同岛上原有特种兵和第64军等部,总兵力 约10万人。1949年10月29日,蒋介石为了加强海南岛的防御力量,决 定将驻守海南岛的国民党军进行整编,撤销海南特区警备司令部,成立 海南防卫总司令部,并于12月28日任命薛岳(字伯陵)为总司令,欧 震为副司令,李扬敬为参谋长,统一指挥海南岛的陆、海、空军部队。 总司令部下辖第62、第63、第64、第4、第32军,共19个师和特种部 队及地方团队各一部;海军第3舰队及海军陆战队1个团,有太平、太和、 永康、美宏、潮安、中训舰,以及海硕等各型舰艇共50艘;空军第1、第3、 第10、第20大队,有战斗机、轰炸机和运输机共45架,其中,AT—6 型飞机6架,B—25 型飞机11架,P—51 型飞机8架,C—47 型飞机3架, C—46型飞机17架。薛岳根据蒋介石的旨意,以海空军优势,依托海岛 的有利条件,组成所谓“立体防御”,并自诩为固若金汤的“伯陵防线”, 妄图凭借海峡天险,阻止解放军渡海登陆,长期固守海南岛。

薛岳根据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关于'应速加强整备,以现有兵力积极 肃清内共,并严密海防,拒止外共之入侵”②的指示,制定了海南岛防御 作战的方针,即“把握当前外共与内共尚呈分离之有利态势,依各个击破要领,一面以海、空军协力巩固海防; 一面以陆军有力之一部,尽速 歼灭本岛内共,彻底消灭内在之威胁,安定内部,再举全力,歼灭来攻 之外共。”①其具体部署是:

琼东防区:由李玉堂任司令,指挥第32军之第252、第255、第 256、第266师,海南警备第1师,琼北要塞司令部,共2.3万人,编为 第1路军,分驻于琼山、文昌、琼东、乐会、万宁、琼中(今琼中黎族 苗族自治县新市)等县,担任琼东自木栏港起至南部乌石港止342公里 地段的守备任务。军部驻嘉积。

琼北防区:由李铁军任司令,指挥第62军之第151、第153、第163师, 暂编第13师,教导师,共1.4万人,编为第2路军,分驻于海口、澄迈、 定安等市、县,担任琼北自木栏港起至林诗港止158公里地段的守备任务。 军部驻澄迈 。

琼西防区:由容有略任司令,指挥第4军之第59、第90、第286师 和第64军之第131、第156、第159师,海南警备第2师,共1.3万人, 编为第3路军,分驻于儋县、临高、澄迈等县,担任琼西自林诗港起至 领头湾止396公里地段的守备任务。第4军军部驻那大镇,第64军军部 驻 加 来 镇 。

琼南防区:由陈骥任司令,指挥第63军之第152、第186、第321师, 海南警备第3师,琼南要塞司令部,海南防卫总司令部特务团,通信兵团, 干部训练团等,共1.7万人,编为第4路军,分驻于陵水、崖县、保亭等县, 担任琼南自乌石港起至领头湾西南303公里地段的守备任务。军部驻榆林。

除四路军分别担负4个防区的守备任务外,还从各防区抽调5个师 作为预备队,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将海空军置于琼北地区,并在海口成 立了海军和空军指挥部,由薛岳统一指挥海军第3舰队和空军第1、第3、 第10、第20大队,担负巡逻,封锁琼州海峡的任务。

薛岳的防御方针和部署的总意图是,集中第1、第2、第3路军各一部向琼崖纵队发动“清剿”,清除“内共”,安定内部;以空军对集结于雷 州半岛沿岸的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部队进行轰炸和扫射,破坏渡海登陆 作战的准备;以海军为主,空军配合,在琼州海峡进行不间断的巡逻,阻 拦和截击渡海作战部队渡海船队,以陆海空军相配合,在沿海滩头阵地 与登陆部队进行作战,即以空军击毁渡海船队,以陆军之一线防守部队 抗击,另以机动部队包抄围歼登陆部队,以海军尾随渡海登陆大部队之后, 协同空军和陆军,将渡海部队歼于海上或滩头阵地,以空军配合海防守 备部队,在陆地围歼登陆部队,阻止登陆部队会合琼崖纵队向纵深发展。

薛岳为了将琼崖纵队主力压缩到五指山解放区,控制海岸线,阻止 人民解放军渡海作战,达到巩固海南岛防御的目的,在其部署就绪后, 于1950年2月,集中第64、第62军等部十几个团的兵力,在飞机配合下, 向琼崖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并将进攻重点置于琼西地区。2月上旬至中 旬,先后向儋县、临高、澄迈等地进攻,并占领屯昌、南闾、黄岭、仁兴、 美厚等圩镇。

与此同时,薛岳还将海南岛防御的重点置于海峡正面及其两侧,在 便于渡海登陆的各个要点上,置以重兵与火器,构筑野战工事和支撑点, 并设置部分水上障碍,以1/3的兵力置于渡海作战兵团可能登陆的地段 上进行防卫,要求防守这些地段的部队不要纵深配备,要一线展开,不 让渡海作战兵团有可乘之机。他还反复强调海空军在“立体防御”中的 地位和作用,提出所谓“空军是关键”“海军决定成败'“海空军要在防 卫海南中起突击队的作用”。

薛岳的所谓“立体防御”方针和作战部署,存在着不少的弱点:一是 无法清除“内共”。琼崖纵队有根据地作依托,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积 极开展反“清剿”斗争,使国民党军“清剿”计划难以得逞。二是海南 岛海岸线长,国民党守军反登陆作战之兵力部署,第一线设防区域,每 1个师防御正面宽约40公里,兵力严重不足,处处捉襟见肘。三是薛岳 的反登陆作战方针和部署是围绕着以海军封锁琼州海峡为重点展开的, 但它在海峡正面部署的海军兵力仅有“太平”“潮安'“美宏”及“驱潜1号”等4艘军舰,难以完成阻止渡海作战兵团偷渡和强渡海峡的任务。 四是海南岛之国民党守军多数是从大陆战败逃来的,惊魂未定,士无斗 志,各军多为新编拼凑补充而成,装备和人员均不齐全,每军仅1.5万 余人,且未经良好训练,战斗力比较弱。这些情况表明,薛岳的环岛防 御部署,便于人民解放军选择弱点,登岛突破。

三、渡海作战方针的确立

关于解放海南岛的作战,中共中央军委早在1949年10月广东战役 期间就作了考虑,并决定在广东大陆作战结束后,以第15兵团担任攻取 海南岛的任务。

广西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和四野前委便把解放海南岛的战略 任务提到重要日程。1949年12月10日,林彪向毛泽东报告关于广西战 役结束后的部署,提出以第43、第40军于现地略为休整后即准备攻琼 崖的建议。14日,林彪、谭政、萧克致电第15兵团和第40、第43军: “攻海南岛战役,由十五兵团首长担任统一指挥。”次日,第15兵团司令 员邓华、政治委员赖传珠致电四野前委和中共中央军委:“琼岛登陆作战 与他处不同,我有很多优越条件,但主要关键是船只的准备(其次是对 付敌海、空军之扰乱)。为加强准备工作,建议以四十三、四十军两个主 力现在即需肃清雷州半岛之残敌';“对海南岛作战准备,在休整期中采 取小部队偷渡办法,先运过一部分部队配合当地武装,以便接应主力之 登陆,主力大规模登陆作战时,拟四十三、四十军各以一个师为第一梯 队齐头并进,在海口东西两个方向登陆,以便互为支援,分散敌人力量, 使登陆作战易于成功。'12月18日,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致电林彪, 同意“以四十三军及四十军准备攻琼崖”的部署,并就渡海作战必须注 意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渡海作战完全与过去我军所有作战的经验不相 同,即必须注意潮水与风向,必须集中能一次运载至少一个军(四五万 人)的全部兵力,携带三天以上粮食,于敌前登陆,建立稳固滩头阵地, 随即独力攻进而不要依靠后援。”毛泽东还根据金门战斗失利的教训,指示林彪:“你们必须研究这一教训。海南岛之敌,可能较金门敌人战力差 些,但仍不可轻敌。请告邓赖及四十军、四十三军注意,并望你向粟裕 调查渡海作战的全部经验,以免重蹈金门覆辙。”12月22日,林彪根据 毛泽东这一重要指示,致电李作鹏并告邓赖洪、韩袁( 李作鹏,当时任第43军军长。韩,指韩先楚,当时任第1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0军军长。袁,指袁升平, 当时任第40军政治委员。),提出如下要求:“渡 海作战我军全无经验,目前渡海的具体条件如何亦尚不明,因此我们此 刻尚无具体意见,盼你们就近弄清各种情况,细心研究作战条件与方法, 并向兵团和我们提供建议,本日我们已派尹健同志去南京向粟裕同志处 调查渡海作战经验。”

为贯彻落实毛泽东的指示和林彪提出的要求,第15兵团于12月22、 26日两次下发了关于海南岛作战准备工作的指示,要求各部队在抓紧征 集船只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对渡海作战特点的研究,其中包括风向、潮 汐和水流的掌握,登陆地点的选择,滩头阵地的建立,以及对付国民党 军海空军袭扰的办法等等,力争在1950年2月5日前完成登陆作战的准 备。12月27日,邓华、赖传珠、洪学智致电林彪并报中共中央军委,对 渡海作战的方针和时机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以季节论,在旧历年前动 作较为有利;以准备工作论,恐时间来不及。如延期又恐转刮南风,困难 增多。故我之方针,尽一切努力,争取旧历年前动作,但又不为季节所限, 而要以是否准备好为标准,以免仓促莽撞造成过失。”“这次作战的关键 是搜集船只与对付敌之海空问题,尤以敌舰对我渡海妨碍为大,如能派 出一部空军直接配合,则我之困难便可减少。”

12月31日毛泽东致电林彪,表示同意邓华、赖传珠、洪学智所取的 方针,“即努力争取在旧历年前进攻海南岛'。并明确指示:要“以充分准 备确有把握尔后动作为原则,避免仓促莽撞造成过失”。要求“邓赖洪应 速到雷州半岛前线亲自指挥一切准备工作,并且不要希望空军帮助”。毛泽东这一指示为海南岛登陆作战进一步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渡海登陆作战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困难很多,而最大的问题是缺 乏渡海工具,并且在短期内难以解决。邓华、赖传珠、洪学智于1950年 1月5日致电林彪、邓子恢、谭政、萧克、赵尔陆并转中共中央军委:“琼 崖敌总数估计十万至十五万,且有海空军配合,故我第一批必须使用一 个军的兵力同时登陆。每船按乘三十人计,需一千只以上。但现船只很少, 必须将一部帆船改装机器(至少突击一个团),以便操纵。部队无渡海作 战经验,北方人不惯乘船,只经短时间教育训练,难收实效。根据上情, 旧历年前完成此次大规模渡海作战之准备工作,事实上来不及,必须向 后推迟。但过旧历年后风向改变,帆船不能使用,如全部改装机器,非 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且耗费很大,如只装部分则又非利用下一个冬季 北风不可。”电报发出后,洪学智专程到武汉向四野领导汇报,请求推迟 渡海作战时间并帮助解决购买登陆艇和改装机帆船的经费问题。林彪等同意第15兵团意见,并指示洪学智赴北京向中共中央军委请示汇报。朱 德总司令和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听取汇报后,都表示同意关于推迟渡海作 战时间的建议,并将情况报告了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泽东,请他最后决定。

毛泽东于1月10日致电中共中央转林彪:'既然在旧历年前准备工 作来不及,则不要勉强,请令邓、赖、洪不依靠北风而依靠改装机器的 船这个方向去准备,由华南分局与广东军区用大力于几个月内装置几百 个大海船的机器(此事是否可能,请询问华南分局电告),争取于春夏两 季内解决海南岛问题。”毛泽东还就海南岛作战的有利条件指出:“海南 岛与金门岛情况不同的地方,一是有冯白驹配合,二是敌军战斗力较差。 只要能一次运两万人登陆,又有军级指挥机构随同登陆(金门岛是三个 不同建制的团又无一个统一的指挥官,由三个团长各自为战),就能建立 立足点,以待后续部队的继进。”要求'十五兵团与冯白驹建立直接电台 联系,并令冯白驹受邓、赖、洪指挥,把琼山、澄迈、临高、文昌诸县敌军配备及敌海军情况弄得充分清楚,并经常注视其变化”。林彪、邓子 恢等于1月11日致电邓华、赖传珠、洪学智,决定将渡海作战时间推迟 几个月,并令其认真落实毛泽东的指示,研究制定渡海作战的方针和部署, 充分做好战役准备工作。

遵照毛泽东以及林彪、邓子恢等的指示,邓、赖、洪等于1月19日 致电第40、第43军领导人韩先楚、李作鹏等,明确指示:“对渡海登陆作战, 不依靠风向,而以改装机帆船为主”,并要求两个军力争在短期内完成改 装机器船的任务。1月下旬,琼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白驹派参谋 长符振中,偷渡过海向兵团汇报情况,还转达了冯白驹关于组织分批偷 渡或运送一批弹药接济琼崖纵队的建议。

2月1日至2日,邓华、赖传珠在广州主持召开作战会议,参加会 议的有洪学智、萧向荣、韩先楚、李作鹏、张池明,以及琼崖纵队副司 令员马白山、参谋长符振中等。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到会作了重要 指示。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多次指示精神,结合海南的敌情、地形和部队 渡海作战准备工作情况,借鉴第三野战军渡海作战进攻金门的教训,分 析了部队的思想状况,研究了解决的办法;认真讨论了渡海作战的指导 方针问题。大家认为,总的形势对渡海作战兵团十分有利。海南岛的国 民党军多由大陆仓皇退集,立足未稳,士气低落,战斗力较差;渡海作 战兵团在全国胜利的鼓舞下,士气高昂,战斗力较强,且有琼崖纵队接 应,有根据地和游击区可作依托,还有陆上岛上人民群众的支援,完全 有胜利的信心和把握。但渡海作战兵团也有不利因素,主要是海南岛的 国民党军有海、空军优势,武器装备比较优良;渡海作战兵团没有大规 模渡海作战经验,没有在海上同国民党军飞机、军舰作战的现代武器和 装备。根据对情况的分析,会议认为,只要充分发挥渡海作战兵团的长 处,避其短处,积极利用海南岛的国民党军的弱点,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会议经过充分的讨论,决定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 的战役指导方针,即首先以小部队分批偷渡,加强岛上力量,为大规模 强渡作有力策应;尔后以主力在琼崖纵队及先期登陆部队接应下强行登陆。会议还确定了渡海登陆工具以改装机器船为主,渡海作战时间推迟 数月,两个军各准备1个团偷渡等内容。

2月9日,邓华、赖传珠,就广州会议确定的渡海作战方针问题,致 电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岛上有敌十万,如只采取大规模登陆速决的 方针,则所需机帆船更多,改装费用更大,舵手、机工、领航人员亦非 半年内所能同时办到。另一方面岛上有我根据地,有冯白驹的配合,回 旋余地亦大,只要我们能上去,哪怕小部队,都可打游击,以增强岛上 力量。故应采取积极偷渡,分批小渡,与最后登陆相结合的方针。”

2月10日,林彪、邓子恢、谭政、萧克、赵尔陆也致电中共中央军 委和毛泽东:“海南岛作战,如我军以一个军登陆,则船只问题极难解 决。同时又无法对付敌之海空军扰乱。因此,建议在此期间内,先行以 偷渡办法,到达海南岛后即与冯白驹会合,打小规模的运动战和游击战, 然后大部队再设法渡海。”“我们同意四十三军一个团先行渡海,亦同意 其他部队寻机渡海登陆。”2月12日,毛泽东致电林彪并转邓华:'同意 四十三军以一个团先行渡海,其他部队陆续分批寻机渡海。此种办法如 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2月16日,林、邓、谭、赵遵照毛泽东 的指示,致电李作鹏、张池明、韩先楚、袁升平并第15兵团:“我军须利 用海南岛有根据地和游击队的条件,采取偷渡办法,逐步增加兵力,与 冯白驹会合作战,逐渐歼灭和瓦解敌人,然后配合正式登陆。”'盼你们 根据具体情况,详细严密组织偷渡的动作,每次偷渡的兵力、时机、方 法等均由你们机动规定之。”

渡海作战方针,在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正确指导下,经过几个 月的深入调查研究,从战场的实际出发,终于得到正式的确立。这个作 战指导方针的确立,为夺取渡海登陆作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